生命科学学院吕镇梅课题组Trends Biotechnol发文揭示一种合成细菌底盘用于新污染物生物修复
2025-10-3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近年来,新污染物在环境中大量排放,其治理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三氯生是水环境中典型的新污染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广泛应用于牙膏、肥皂、洗手液等产品中。目前,其生物修复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高效降解工程菌株并负载于功能材料中,对提高其生物安全性及其可重复使用性具有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2025年10月30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镇梅教授团队在Cell Press旗下的Trends in Bi...
生命科学学院方卫国教授团队Nature Microbiology发文揭示新型控蚊策略
2025-10-29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一次偶然,博士生唐丹发现:蚊子对虫子的“僵尸”偏爱有加:当大蜡螟的幼虫被绿僵菌(一种真菌)侵染而死,蚊子就蜂拥而至。对绿僵菌来说,随着旧寄主的生命走向终点,新的寄主——蚊子正朝着它们缓缓飞来。是什么促成了绿僵菌在环境中的传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方卫国教授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黄健华教授合作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一种叫长叶烯的“气味”分子起到了关键的招引作用,促成了绿僵菌在新旧寄主之间的迁移。图1...
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与莫肖蓉团队在Mol Plant发表研究论文揭示水稻磷信号与油菜素内酯信号交叉对话调控株型新机制
2025-10-26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大量营养元素,然而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低,常成为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在磷缺乏条件下,水稻表现出分蘖减少、叶片直立等株型变化,这一适应性反应有助于集中有限磷资源供给主茎和已有分蘖的生长与光能利用效率,但其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油菜素内酯(BR)作为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同样调控水稻叶片角度和分蘖数目。磷信号与BR信号之间如何交叉对话以协调株型建成,尚存许多未解之谜...
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团队科学通报发文揭示稻鱼共生系统产量和土壤氮素可持续机理
2025-10-24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欣教授团队在科学通报发表题为稻鱼共生系统产量和土壤氮素可持续机理文章。团队研究采用区域取样、长期田间试验和稳定性同位素微区实验相结合的途径开展。对分布于南方地区10个省市的稻鱼共生系统进行取样(以农场为单元)。研究表明,田鱼产量在0.5t hm-2-1.0t hm-2范围,稻鱼共作系统的水稻产量与水稻单作系统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肥料氮的投入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较,稻鱼共...
生命科学学院赵云鹏团队在New Phytol发文揭示银杏微生物群构建性别二态性的生态机制
2025-10-09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陆地植物的组织器官中定殖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对宿主植物的健康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宿主植物如何筛选并构建其微生物群,是植物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对于雌雄异株植物,由于雌雄个体在生殖投入分配和生存策略上的系统性差异,其共生微生物群亦可能呈现出性别间差异(性别二态性),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时空动态格局和生态驱动机制仍不明确。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云鹏教授团队...
生命科学学院刘建祥团队在Plant Com发表论文揭示氮肥增强水稻高温抗性分子机制
2025-09-12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建祥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Plant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The NLP-HSF regulatory module contributes to nitrogen-mediated thermotolerance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硝酸盐氮肥提高水稻高温抗性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发现高温胁迫会诱导氮感受器NLP3 转移至细胞核中,进而调控热激转录因子HsfA3/A7等基因的表达,增强水稻高温抗性。这些发现阐明了水稻中氮素营养与耐热性之间的相互作...
生命科学学院田兵教授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提出一种可编程的基因时序性表达调控系统
2025-09-09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微生物的生长、分裂和形态发生等行为受到多基因时间表达调控的控制,而基因表达调控与其生长周期紧密相关,并受到其短暂代时的限制。在工业发酵、农业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工程菌株的发酵周期时间范围通常需要数十小时至数天,远长于其自然生命周期。传统的工程菌株基因表达调控手段往往依赖外源添加人工诱导剂(如 IPTG、arabinose等)、环境因子和群体感应因子刺激等静态策略,既需要外部干预,也受限于诱导剂种类数量、浓度阈...
生命科学学院华跃进/陆慧智团队在NAR发文揭示鲍曼不动杆菌中新型DNA损伤响应与抗噬菌体防御机制
2025-08-29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莫拉氏菌科细菌Moraxellaceae(如鲍曼不动杆菌)因其对多种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其感染致死率高达70%。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超级挑战”。然而由于这类细菌缺乏传统DNA损伤响应(DDR)系统(如SOS响应系统),其DNA损伤响应机制长期未被揭示。在此背景下,研究者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DdaA蛋白是莫拉氏菌科细菌的“全能守护者”。2025年8月28日,浙江大学华跃进/陆慧智团队联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