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程磊团队构建一新的理论模型并揭示全球β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关键预测因子
2025-02-12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解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解析不同环境梯度下β多样性变化规律与机制。β多样性描述了不同地点间物种组成的差别,常用以表征群落中物种组成沿着环境梯度的差异与更替。一些观察数据显示,木本植物的β多样性在全球尺度下随纬度的增长而呈现出下降趋势,如何在理论上揭示这一趋势背后的可能机制是当前生态与进化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2025年1月27日,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刘建祥团队在水稻高温抗性分子机制研究与种质创新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5-01-17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将导致粮食作物产量损失6%-7%。此外,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高温严重限制了植物生长和作物增产,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大幅减产,品质下降。当我们去海滩度假,首先想到的是凃防晒霜,避免高温和紫外线的损伤,那么植物在高温下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2025年1月14日,浙江大学生科院刘建祥课题组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题为“The NAT1–bHLH110–CER1/CER1L module regulates heat stres...
生命科学学院金勇丰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文开发一种通用型mRNA抗肿瘤疫苗策略
2025-01-08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带来的灾难和并发症令人记忆犹新,但令人意外的是,一些肿瘤患者在感染新冠后,肿瘤反而缩小甚至消失。早在19世纪末,纽约外科医生威廉·科利便发现,一位颈部肿瘤患者在感染严重的细菌性皮肤疾病后神奇自愈,这一现象被称之为“癌症自发消退”。事实上,几个世纪以来,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癌症自发消退现象屡见不鲜。更有趣的是,部分患者尽管没有感染病毒,但在接种疫苗后仍然出现了肿瘤自发消退的...
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植物根构型重要调控因子及生长素转运体PIN2细胞膜极性分布的分子机理
2025-01-07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root system architecture regulator modulates OsPIN2 polar localiza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克隆了水稻根构型重要调控因子OsGLS1,揭示了OsGLS1调控生长素转运体OsPIN2极性分布的新机制,阐明了OsGLS1调控水稻根构型和养分吸收效率的分子机理,为作物养分高效的根系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良好的根系构型对于作物高效...
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团队关于硝化微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研究成果被Nature Geoscience发文推荐
2024-12-09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2024年11月7日,Nature Geoscience期刊在Research Briefing栏目发表了题为“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 suppresses autotrophic nitrifiers in a rice ecosystem”的研究简报,积极评价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程磊教授团队同期发表的题为“Inhibition of autotrophic nitrifiers in a nitrogen-rich paddy soil by elevated CO2” 的研究论文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4-01583-2)。研究简报与论文于2024年12月6日同期...
生命科学学院吕镇梅课题组在Water Research发文揭示塑料污染下的微生物代谢互作机制
2024-12-05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近年来,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其治理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残留于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不易被降解,经过自然作用破碎为纳米塑料并释放有毒添加剂,如增塑剂等,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微生物修复是绿色、经济、高效的环境治理手段,而塑料污染下的微生物代谢互作机制尚未被解析,研究塑料污染下的微生物代谢互作机制,对提高...
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课题组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发布大豆多组学新数据库助力大豆分子育种和生物学研究
2024-12-03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2024年11月13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寿惠霞课题组联合陈铭教授团队,安徽农业科学院胡国玉副研究员,在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oyOD: An Integrated Soybean Multi-omics Database for Mining Genes and Biological Research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发布了该课题组新获得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表型组学数据及构建的组学数据网站SoyOD,SoyOD数据库一站式提供大豆遗传基...
生命科学学院易文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报道一种新的精氨酸去甲基化酶
2024-12-03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文网
精氨酸甲基化修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形式,在诸如基因转录、RNA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等多种的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氨酸甲基化分为单甲基化、对称二甲基化、非对称二甲基化三种类型。精氨酸甲基化被认为是可逆动态的化学修饰。人们对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催化底物蛋白发生精氨酸甲基化修饰)的研究较为深入,目前已经鉴定了9种转移酶。相比之下,对于精氨酸去甲基化酶的研究非常缺乏。JMJD1B是目前唯一一个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