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毛传澡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发文揭示染色质蛋白参与调控水稻磷平衡与生长的分子机制
2023-09-13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近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毛传澡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ice Chromatin Protein OsHMGB1 is involved in Phosphate Homeostasis and Plant Growth by Affecting Chromatin Accessib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明了OsHMGB1作为染色质结构蛋白结合在基因的启动子上,通过促进一系列磷饥饿响应基因和生长相关基因的染色质可及性,介导基因表达,从而调控水稻体内磷稳态和植物生长。磷 (P) 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生科院余路阳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文阐明翻译后SUMO化修饰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的关键调控机制
2023-08-22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难治性、高致死性的疾病,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与病理过程,对研发靶向药物与诊疗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肺动脉高压(PH)的主要类型,由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室衰竭和死亡,是一类典型的肺血管重塑性疾病。临床上,慢性缺氧是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诱导剂和促进剂,而肺动脉氧分压的降低进一步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HIFs)信号在...
生科院李攀副教授团队在MER发文解析被子植物超蔷薇类的系统发育框架
2023-07-24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2023年7月16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所李攀团队在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发表题为“Phylogenomic and syntenic data demonstrate complexevolutionary processes in early radiation of the rosids”的研究成果。超蔷薇类约占所有被子植物的四分之一以上,包含虎耳草目、葡萄目和核心蔷薇类(16个目)。超蔷薇类植物具有显著的形态和生态多样性,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水果以及林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尽...
生科院丁平教授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发文证明利用区域生态信息构建局域物种互作网络是可行的
2023-07-20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高精度的生态网络有助于促进我们对物种间的互作关系和群落结构的理解。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调查物种间的互作往往比调查物种本身更加困难,需要极大的野外工作量。因此,近年来生态学家提出许多间接方法用于构建生态网络。虽然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区域以及时间久远的物种互作数据,但它们往往会低估局域环境和地理等因素对于物种互作的影响。因此,生态网络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当地使用非直接采样的方法来构建局域的生态网络...
生科院寿惠霞课题组研究揭示水稻细胞内磷酸盐浓度感知和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
2023-07-20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磷是生物体内ATP、磷脂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分,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途径,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液泡储存了植物细胞中95%以上的磷,对于控制细胞磷稳态具有重要作用。SPX-MFS家族是植物细胞中磷酸盐(Pi)输入液泡的转运蛋白,在磷充足条件下通过向液泡内转运Pi,进而在液泡中贮藏Pi,维持胞质中Pi浓度的稳定。在低Pi条件下,植物下调SPX-MFS的功能以减少Pi向液泡内的转运,从而更好地适应缺磷环境。水稻中SPX-MF...
生科院于明坚教授团队在Landscape Ecology发文揭示环境过滤和竞争排斥共同驱动岛屿植物群落聚集格局
2023-07-1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作为植物群落构建的重要驱动过程,环境过滤在群落物种(分类)、功能和谱系多样性格局中的作用已得到大量验证,而其它重要过程(如竞争排斥)对群落多维度多样性的影响,仍有待研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坚教授团队在Landscape Ecology上发表题为“What drives phylogenetic and trait clustering on islands?”的研究论文。课题组基于千岛湖29个陆桥岛屿(图1)上的植物群落长期监测,将样地内植物的功能性状和谱系信息整合...
生科院严庆丰张冬团队在Cell Death & Disease合作发文阐明线粒体Ca2+超载介导AIFM1突变相关听神经病的机制
2023-07-05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网
听神经病(ANSD)是一类较多见的听觉障碍疾病,约占儿童永久性听力丧失的15%,主要由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和/或听神经本身功能不良所致,多在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听神经病的遗传因素多样,包括导致突触前膜病变相关基因、突触后膜病变相关基因、螺旋神经节和上行听神经病变相关基因、以及突触和听神经均发生病变的相关基因等。AIFM1基因编码凋亡诱导因子(AIF),锚定于线粒体内膜,受凋亡刺激时,转移至细胞核诱导细胞...